〖特殊称谓〗主要有以下四种:
(1)百姓的称谓
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2)职业的称谓
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师说》中的“师襄”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提到的“师旷”,“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柳敬亭传》中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用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
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
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
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
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
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
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
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
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
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
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
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4)年龄的称谓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是六十岁。
古稀是七十岁。
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
期颐指一百岁。
1. 古代文化常识特殊称谓古代文化常识特殊称谓1.古代特定的称谓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一)直接用敬称常用的有:“汝、尔、子、而、公、君”等。 (二)用名词做尊称的有:“先生、吾子”;用对方所在的处所或手下的人来代表对方,有“足下、陛下、阁下、执事、左右”等;用官职身份尊称对方的,如“大王、大夫、将军、公子”等。 (三)用形容词来称呼的有: 尊府、尊兄、尊驾、尊夫人;贤弟、贤妻;仁兄、仁弟;贵体、贵姓、贵庚;高朋、高亲、高邻、高见;大礼、大作、大驾。 二、谦称:谦称是谦虚的自称,分两种:一是:“我”,分四类::一类是用自己的姓或名表示谦下用姓、用名。 二类是用“臣、仆、某、小人”自称,表示歉下。 三类是妇女往往用“妾、婢、奴、奴婢”等表示歉下。 四类是君主常用“寡人、不毂、孤”表示谦下。 二是称呼与自己有关的人物,分三种:一是用形容词来修饰,以示谦下,常见的有: 愚兄、愚弟、愚见、愚意;敝国、敝邑;贱体、贱躯、贱息(在皇帝面前称自己的儿子)、贱内;小女、小儿、小号。 微臣;卑职。 二 是用动词来修饰表示谦下,常见的有: 窃思、窃念、窃闻;伏惟(趴在地上想,在下对上或晚辈对长辈陈述想法时用)、伏闻。 三 是用名词示谦下。 在别人面前谦称自己的兄长用“家”,“家父、家君、家尊、家严”都可用于称自己的父亲;“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家兄”是称自己的哥哥。 在别人面前称呼比自己年纪小或辈分低的亲属用“舍”,“舍弟”就是自己的弟弟,“舍侄”就是自己的侄辈。 “家”、“舍”都可译成“我的”。 三、其它称谓 自称是在别人面前称呼自己。 帝王自称“寡人”,老人自称“老朽”,年幼者在年长者面前自称“小弟”,和尚自称“贫道、贫僧”,一般人自称“鄙人”。 谦称都属于自称。 他称是称呼别人。 如称陪伴新娘的女子为“伴娘”,称贵族妇女为“仕女”,“夫人”在古代称诸侯的妻子,后来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称年老男子为“老丈”,称年轻男子为“郎君”。 尊称都属于他称。 鄙称是用轻蔑的口吻称呼别人,如“竖子、小子、女流。 ” 专称是某些约定俗成的称谓。 如称砍柴的为“樵夫”,称船夫为“舟子”,称国家的杰出人物为“国士”。 代称是借用别的称谓代替本来的称谓.如用“巾帼”代称女子,用“梨园”代称戏班,用“俳优”代称滑稽演员。 代称属于修辞上的借代手法。 惯称是用约定俗成的习惯称谓称呼某人。 如“老庄”是指老子(李耳)和庄子(庄周)及其学说,“郊寒岛瘦”是指孟郊和贾岛。 不同年龄人的称谓: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 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标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社交用语和交友称谓:初次见面说“久仰”;等候客人用“恭候”;对方来信叫“惠书”;请人帮忙说“劳驾”;托人办事用“拜托”;请人指点用“赐教”;赞人见解用“高见”;求人原谅说“包涵”;老人年龄问“高寿”;客人来到用“光临”;与人分别用“告辞”;看望别人用“拜访”;请人勿送用“留步”;麻烦别人说“打扰”;求给方便说“借光”;请人指教说“请教”;欢迎购买叫“光顾”;好久不见说“久违”;中途先走用“失赔”;赠送作品用“斧正”。 亲友间礼貌称呼 父母同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 父母单称家父、家严;家母、家慈。 父去世称:先父、先严、先考。 母去世称:先母、先慈、先妣。 兄弟姐妹称家兄、家弟、舍姐、舍妹。 兄弟代称昆仲、手足。 夫妻称伉俪、配偶、伴侣。 同辈去世称:亡兄、亡弟、亡妹、亡妻。 别人父母称:令尊、令堂。 虽人兄妹称:令兄、令妹。 虽人儿女称:令郎、令媛。 妻父称:丈人、岳父、泰山。 别人家庭称:府上、尊府。 自己家庭称:寒舍、舍下、草堂。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夫妻一方去世称:丧偶。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业。 学校称:寒窗、鸡窗。 同学称:同窗。 古代年龄称谓小集: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豆蔻年华:女子13岁。 志学:15岁。 及笄:女子15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16。 弱冠:20岁。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而立:30岁。 不惑:40岁。 天命:50岁。 知非之年:50岁。 耳顺、花甲之年:60岁。 古稀:70岁。 耄耋:80、90岁。 期颐:百岁之人。 2.姓名字号的古代文化常识 1、古人的名不能和自己的亲人取相同的名字,特别是长辈,如果有相同的字眼就一定要避讳,将这个字给改掉,不然就是对长辈的不尊敬。 直系的祖先其实也算在这个范畴里面,如果名字里面有相同的字也要避讳改掉。 尊者值得是尊贵的人,一般是指自己的上级和皇帝,名字当中不得带他们名字中的字,如果有就要避讳,将自己的名字改掉,不然容易被穿小鞋,甚至有杀身之祸。 2、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 古代男子20岁女子十五岁,不便直呼其名。 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 后称字为表字。 3、号,是指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称。 如苏轼字子瞻,别号东坡居士。 号多为自己所起,亦有他人所起。 与名、字无联系。 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称。 简称号。 在古人称谓中,别号亦常作为称呼之用。 扩展资料: 在古代,由于特别重视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 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 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别人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平辈之间,相互称字,则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 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的名,更是连提都不能提,否则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产生了“避讳”制度。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百科-表字 网络百科-号3.古代文化常识知多少 、人的称谓 二、古代职官 三、天文历法 四、古代地理 五、科举制度 六、风俗礼仪 七、饮食器用 八、音乐文娱 九、文史典籍 十、目录辞书 十一、古代军制 1、人的称谓 古代时人的称谓 ·常见称谓 ·特殊称谓 ·中国古代姓氏 2、古代职官 古代职官一览,以及解说 ·古代官职的一览, 详细解说 ·官职的任免升降 ·古代授官称谓 ·古代兼代官职的称谓 3、天文历法 天文历法 ·星宿名称 ·历法 ·二十八星宿 4、古代地理 古代地理,称谓 ·古代地理,称谓 5、科举制度 古代科举的详细解说 ·科举制度一览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 6、风俗礼仪 我国传统习俗 ·风俗礼仪,传统节日,称谓等 7、饮食器用 古代饮食器用 ·古代的饮食与器用 8、音乐文娱 【五声】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zhi)、羽五个音级。 五声与古代的所谓阴阳五行、五味、五色、五官,、五谷等朴素的理论形式一样,是我国早期整体化的美学观,被西方人看作是整个东方音乐的基本形态。 ·古代音乐文娱 9、文史典籍 【四书】 【五经】 【六经】 【十三经】 【三字经】 【千字文】 【千家诗】 【唐诗三百首】 【文。 、人的称谓 二、古代职官 三、天文历法 四、古代地理 五、科举制度 六、风俗礼仪 七、饮食器用 八、音乐文娱 九、文史典籍 十、目录辞书 十一、古代军制 1、人的称谓 古代时人的称谓 ·常见称谓 ·特殊称谓 ·中国古代姓氏 2、古代职官 古代职官一览,以及解说 ·古代官职的一览, 详细解说 ·官职的任免升降 ·古代授官称谓 ·古代兼代官职的称谓 3、天文历法 天文历法 ·星宿名称 ·历法 ·二十八星宿 4、古代地理 古代地理,称谓 ·古代地理,称谓 5、科举制度 古代科举的详细解说 ·科举制度一览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 6、风俗礼仪 我国传统习俗 ·风俗礼仪,传统节日,称谓等 7、饮食器用 古代饮食器用 ·古代的饮食与器用 8、音乐文娱 【五声】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zhi)、羽五个音级。 五声与古代的所谓阴阳五行、五味、五色、五官,、五谷等朴素的理论形式一样,是我国早期整体化的美学观,被西方人看作是整个东方音乐的基本形态。 ·古代音乐文娱 9、文史典籍 【四书】 【五经】 【六经】 【十三经】 【三字经】 【千字文】 【千家诗】 【唐诗三百首】 【文选】 【古文观止】 【古文辞类纂】 【二十四史】 【史记】 【资治通鉴】 【太平广记】 【诗文集的命名方式】 【史书编写方式】 ·文史典籍。 4.关于古代文化常识 3、谦辞和敬辞 窃:私下、私自。 敢:冒犯、冒昧地。 蒙:承蒙。 请:请允许我、请让我。 枉驾:有劳大驾。 惠赐:指对方给以了好处。 科举职官 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拜:授给官职。 除:免去旧职任新职。 出:出任。 升:提升官职。 迁:调动官职升官。 革:革除官职。 罢:罢免、停职。 免:免除官职。 黜:废黜、贬退。 谪:降职远调。 削:革职罢官。 废:罢免或废黜。 退:⑴撤销或降低官职;⑵自己辞职。 斥:屏弃不用。 去:去职,被调离。 左迁:降低官职调动。 擢:提拔、选拔。 授:封给官职。 何谓九卿三公 卿和公都是官职名称。 据历史记载,西周时期周王朝及诸侯都有卿,分上中下三级。 战国时期,不少国家沿用。 上卿是当时最高的官职。 九卿之说始于秦汉,指的是太常、光禄勋、卫尉、廷尉、太仆、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官职。 具体一点来说,太常掌管宗庙祭祀与礼仪;光禄勋掌管宫廷的守卫和护从;卫尉负责宫门警卫工作;太仆掌管皇帝的车马;廷尉是最高司法之官,掌管刑狱、案件的审理等;大鸿胪又叫典客或大行令,负责外交及民族事务;宗正负责管理皇室、宗族的事务;大司农又名治粟内史或大农令,掌管谷货、租税、赋役、财政等;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以供养皇帝。 到北魏时期,在正卿之下还设少卿,历代相沿,直到清末才废止。 三公之说也起始很早,周时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使大夫(大司空)为三公。 到东汉时,名称有所改变,指太尉、司徒、司马。 三公又叫“三司”,共同负责军政事务。 5.有关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 1.称杜甫为杜工部, 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称陆游为陆放翁 ,分别是以 、、来称呼人。 2.卑己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在称别人的父亲时,敬词有令父、等;称自己的母亲时,谦词有家母、等。 3.古代男子年20行 ,女子年15行 ,以示成年,这时才能取 。 4.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 这是一幅写给 岁老人的寿联。 5.古代兄弟之间用 表示排行。 表示最大, 表示最小。 6.我国古代对人的称谓有一些特殊的标志,如从表示 关系,先表示 。 7.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三种: 、、。 淳熙丙申至日采用的是 。 8.我国古代把农历每月初一叫 ,十五叫 ,月末一天叫 。 9.古人说点卯的卯相当于现在上午 时到 时。 10.农历清明前的四个节气依次为 、、、。 11.1998年是农历戊寅年,按传统说法是属虎人的本命年;据此推算,2000年是农历 年,是属 人的本命年。 12.古人把从黄昏到第二天拂晓分为 更。 其中三更大致相当于地支纪时法的 时,也就是现在的 时到 时。 13.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五行指的是 、、、、五种物质。 14.中国隋唐以后的官职实行 三省六部制, 六部是指: 部、部、部、部、部、部,各部的长官均为 。 六部中主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的是 。 15.古代授官叫 、,降官贬官叫 、。 16.汉代郡的长官称 ,隋唐州的长官称 ,宋代州的长官称 ,明代府的长官称 。 17.古代中国曾分置九州,居于九州之首的是 州, 是今河北省的简称。 18.按东、西、南、北、中的顺序,写出五岳的名称: 、、、、。 19.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一句中的白下指的是: 。 20.河南省的洛阳位于洛河之 ,湖北省的汉阳位于汉水之 ,陕西省的华阴位于 之北。 21.成语三教九流中的三教是 、、。 22.传说中的开天辟地、炼石补天、衔石填海的神话人物依次是: 、、。 23.我国古代礼仪,宴席的四面座位,以 为最尊,其次是 ,再次是 ,最下位是 。 24.我国古代造字有六书之说,六书是指 、、、、、。 25.古代有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的说法,句中的四库指的是 、、、。 26.古代的节日大多伴有一些民俗活动,如元宵节 ,清明节 ,重阳节 。 27.旧时文人的四大雅趣是 、、、。 28.岁寒三友指的是 、、。 29.我国古代五声音阶由低到高排列,依次是 、、、、。 30.入则孝,出则悌。 孝指善事 ,悌指善事 。 31.我国古代的十大古曲是: 、、、 、、、、、、 古代文化常识测验题参考答案 1.官职 谥号 号 2.令尊 家慈 3.冠礼 笄礼 字 4.141 5.伯仲叔季 伯 季 6.堂房亲属 已去世 7.王公年次记年法 帝王年号记年法 干支记 年法 年号干支合用记年法 8.朔 望 晦 9.五 七 10.立春 雨水 惊蜇 春风 11.庚辰 龙 12.五 子 前天晚上11点 第二天凌晨1点 13.金 木 水 火 土 14.吏 户 礼 兵 刑 工 尚书 吏部 15.拜 除 谪 左迁 16.太守 刺史 知州 知府 17.冀 冀 18.泰山 华山 衡山 恒山 嵩山 19.南京 20.北 北 华山 21.儒教 佛教 道教 22.盘古 女娲 精卫 23. 坐西朝东 坐北朝南 坐南朝北 坐东朝西 24.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 转注 假借 25.经 史 子 集 26.观灯 踏青扫墓 登高赏菊 27.琴棋书画 28.松 竹梅 29.宫 商 角 徵 羽 30.父母 兄长 31.高山流水 广陵散 平沙落雁 梅花三弄 十面埋伏 夕阳箫鼓 渔樵问答 胡茄十八拍 汉宫秋月 阳春白雪
老骥:老年人自喻。 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老苍:畏头发苍白的老人。 杜甫《壮游》诗:“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 ”老夫:老人自称。 《礼记•曲礼上》:“大夫七十而致仕……自称曰老夫。 ”老身:老人自称。 《北史•穆崇传》:“老身二十年侍中。 ”花甲:指六十岁的老人。 《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捋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七十岁的老人。 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指八九十岁的老人。 《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期颐:指一百岁的老人。 《礼记•曲礼收》:“百年曰期颐。 ”老拙:老人自谦之称。 苏轼《章质夫寄惠崔徽真》诗:“卷赠老夫惊老拙。 ”老朽:老人自谦之称。 苏轼《与冯祖仁书》:“辱笺教累幅,文义粲然,礼意兼重,非老朽所敢当。 ”~~~~~~~~~~~~~~~~~~~~~~~~~~一、口头称谓语古代称谓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论战中,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 《礼记·仪礼》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 ”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 就是说,对人说话要尊敬、和气,谈吐文雅。 现在我们称呼对方的代词只有“你”和“您”,而古代,虽然有“汝,尔、若、而、乃”等好几个称法,但是他们无论对长辈、平辈说话时,从来不用这些词,认为如此称呼不礼貌。 古人有多种多样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数种。 1、用“道德高尚”的说法称呼对方,如称人为“子、夫子、先生”等等。 2、从辈份上尊称对方,如称人为“父老、父、丈人、母、媪、老伯”等。 3、称对方的字、号。 4、称对方的身份时加上“贤、尊、高”等字眼。 如“贤侄”、“贤婿”等。 5、用对方的部下来代称对方,表示由于尊敬的缘故,不敢直接指呼对方。 例如,“陛下”代称帝王;“殿下”代称皇后、太子;“阁下”、“足下”等代称一般人。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以外,还有“余、吾、予、朕、台、卯”等。 但古人对长辈或平辈说话时,也不用他们而是毫无例外地用谦称。 例如: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聪明”的说法来称呼自己。 如自称“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2、“用辈份低”的说法来称自己。 例如自称“小弟、小侄”等。 3、用“地位卑*”的说法来称呼。 例如自称“臣、仆、在下、*子、牛马、自己下走”等等。 4、称自己的身份、职务,有时还加上“卑、小、贫”等字眼。 例如自称“弟子、学生、小生、贫僧、卑吏、卑职”等。 5、直呼自己的名。 例如孔子自称“丘”。 古人的礼貌语言还表现在:凡是说到与对方有关的行为、人物、事情、物品时,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说法,例如:称别人的姓、名和字为“贵姓、大名、尊讳、尊字”等。 称别人年龄为“贵庚、尊庚、芳龄、高寿”等。 称别人的住处为“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等。 称别人的神态、相貌为“风采”等。 称别人的身体为“玉体”等。 称别人的亲属去世为“作故人、谢宾客、仙游”等。 同样地,说到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物时,也一律采用谦虚的说法。 例如:称自己的妻子为“*内、拙荆”。 称自己的孩子为“*息、犬子”。 称自己的朋友为“敝友”。 称自己的事情为“*事”。 称自己的意见为“愚见、愚计”。 把自己的官叫“待罪”。 向别人询问叫“拜问”。 回答别人称“上报”等等。 古汉语中还有一类很突出的词,叫“谦敬副词”。 例如“蒙、窃、幸、猥、辱、敬、惠、谨”等等。 这些谦敬副词,和上面所谈的尊称、谦称以及委婉语、讳饰语等等,都是我国古代的礼貌语言,体现了我国古代语言美的优良传统。 交友称谓人总是要交朋友的。 自古以来,对交什么性质的朋友,都有明确的称谓。 忘年交:打破年龄、辈份的差异而结为好朋友。 忘形交:不拘形迹的缺欠或丑陋,结成不分你我的朋友。 君子交:指道义之交,即在道义上相互支持的朋友。 莫逆交:指彼此心意相通,无所违逆。 刎颈交:指友谊深挚,可以同生死,共患难。 贫*交:穷困潦倒时结交的朋友。 布衣交:彼此没有作官而结交。 患难之交:同经磨练而成为朋友。 至交:友谊最深的朋友。 世交:称世谊、世好,泛指两家世代交情。 故交:故旧、旧交、故人,泛指有旧的交情。 一面之交:仅仅相识,但不甚了解。 市道交:古时以做买卖的手段结交的朋友,因其重利而忘义,后称小人之交。 对人尊称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 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 令郎(令子、令郎君、令嗣):尊称对方的儿子。 令爱(令媛):尊称对方的女儿。 令婿(令坦、令倩):尊称对方的女婿。 令媳:尊称对方的儿媳。 令正(令阃、贤阁,尊夫人):尊称对方的妻子。 乔梓:称人父子。 昆玉(昆仲):称人兄弟。 令侄:称人侄儿。 贤契:称自己的学生。 高足:称别人的学生。 自己谦称家父(家严、家君):称自己的父亲。 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 家兄、家姐:称自己的兄姐。 舍北、舍妹:称自己的弟妹。 舍侄:称自己的侄儿。 内人(内子、内助、拙荆):称自己的妻子。 外子:称自己的丈夫。 犬子(豚子、犬儿、小子):称自己的儿子。 小女:称自己的女儿。 敝友:称自己的朋友。 常用敬词请:有求于对方。 请问:请求对方解答问题。 赐教:请人给予指教。 高见(高论):称对方的看法,见解。 贵姓(尊姓)大名:询问对方姓中。 贵庚(芳龄):询问对方年龄。 高寿(高龄)用于问老年人的年龄。 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称对方的住处。 拜望:探望。 拜访:访问。 拜托:托人办事。 拜辞:告别。 敬请:恭敬地请求。 恭候:恭敬地等候。 光临:客人到来。 光顾(惠顾):商店欢迎顾客前来。 晚安:晚上道别。 奉陪:陪伴。 (自己的举动涉及对方的用“奉字”)奉送:赠送。 奉还:归还。 奉告:告诉。 奉劝:劝告。 奉养:侍奉和赡养(尊亲)。 恭喜:祝贺对方已经取得成功。 雅正:把自己的诗文、书画、作品赠人时用此辞,表示请对方指教。 斧正(指正):请人对自己的诗文、书画、作品加以修改、指教。 常用客气语恕:请求别人谅解,不要计较。 有劳:用于拜托或答谢对方帮助做事。 相扰:打扰。 难为:感谢对方的帮助。 久仰:敬仰思慕已久。 久违:很久未见。 劳驾:用于请对方做某事。 劳神:耗费精神。 借光:请人给予方便。 包涵:请人宽容或原谅。 指教:敬请指教。 多谢:很感谢。 失敬:责备自己礼貌不周。 失礼:自己感到礼貌不周。 失陪:表示因故而不能陪伴别人。 留步:请等一等或不必再送行。
也许有人困惑:拥有许多知识的人怎么变成书呆子?有些人读书不多在事业上却取得了成功?在我看来:变成书呆子的人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将知识得以运用。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语文知识点的古代称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语文知识点称谓1:1. 人称姓名 - 直称姓名 - 自称姓名或名,例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 用于介绍或作传,例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 称所厌恶、轻视的人,例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 称字、号、谥号、斋名 -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出于礼貌和尊敬,古人对平辈或尊辈一般称字,如称屈平为屈原。 -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 - 称谥号,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叫谥号。 有褒扬性的美谥、怜惜性的平谥、贬义性的恶谥三种,如欧阳修谥号为“文忠”。 -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某人,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 - 称籍贯、官地 - 称籍贯,指用籍贯之名来称呼某人,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 -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某人,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是因为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 - 称官名、爵名 -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之。 - 称爵名,如《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 高考语文知识点称谓2:1. 谦称、敬称、贱称 - 谦称 - 古代帝王自称,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毂(不善)。 - 读书人自称,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 一般人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 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 敬称 - 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 - 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 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令,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堂(对方母亲)。 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郎(对方的儿子)。 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 - 贱称,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如《荆轲刺秦王》:“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中的“竖子”就是对人的蔑称。 高考语文知识点称谓3:1. 特殊称谓 - 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卖灶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 职业的称谓,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 - 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一起经历过艰难困苦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分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泥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 高考语文知识点古代称谓相关文章:- ★ 高考语文之古代文学常识- ★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清单- ★ 高考语文基础知识常考点- ★ 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知识点大全- ★ 高三语文基础知识归纳梳理- ★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大全- ★ 高考语文8大文化常识总结- ★ 高考语文必备八大文化常识- ★ 有关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的梳理